海澜之家,怎么就成了中国男装市场的第一品牌?远看德军总部,近看海澜之家。被大家视作中老年男人加油站的海澜之家,越来越魔幻了,就在今年这个服装品牌刚刚发射了一枚V2,啊不,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。你可能很难想象,一个卖衣服的,怎么突然刷起火箭来了。但你更难想象,海澜之家,是中国男装市场上,唯一一个营收超百亿的公司。男人的消费力不如狗,但是男人的衣柜竟然能如此赚钱。根据年报的数据,23年海澜之家营收超200亿,24年第一季度营收61.77亿,是中国男装行业独一档的顶流品牌,以5%的市占率连续十年排名第一,门店数量更是遥遥领先:按照这种体量,别说射火箭了,哪天高兴了整一出闪击波司登,跟美特斯邦威签个互不侵犯协议我都不意外。我们海澜男人,穷则我的奋斗,达则帝国大厦,洗头都只用阿道夫。但其实,这个帝国男人的衣柜,其实早就不自己设计生产衣服了,而是贴牌。是的,海澜之家近7000家门店里卖的衣服大多都不是自己设计生产的。它靠着学习优衣库,改良出了一套无敌于世的商业模式。在供应链上,优衣库主要玩的是OEM,也就是品牌设计,工厂代工,很多国际大牌都是这个玩法。但海澜之家玩的是ODM,让工厂负责从设计到生产的所有环节,海澜之家只负责销售。约等于在拼多多上买吊牌的南极人、恒源祥和北极绒们。用一句话来说,就是古希腊掌管贴牌的神,男装行业最大的二道贩子。海澜之家的独特之处,在于他们凭借规模优势,玩出了一套霸总条款:可退货采购。供应商给海澜之家提供产品之后,只能结30%左右的货款,后续的部分要根据店铺实际销售情况,再按月结算。如果适销季结束货没卖完,那就可以剪标退回给供应商。虽然海澜之家承担了利润,但供应商得到了滞销的风险呀。海蓝之家的灵魂人物,地表最强元首coser兼爱马士的周建平,他的创业经历平平无奇,除了成功啥也不剩。28岁盘下毛纺厂,靠着西服业务,36岁集团营收就突破10亿。不过,光靠工厂做代工挣的辛苦钱,已经满足不了周建平了,他要打造一个自己的品牌。02年周建平到日本考察,进入优衣库门店之后,马上就被这种“服装超市”模式给弄走不动道了。没有一个男人能拒绝不被柜姐盯梢的服装店。当年九月,周建平就开出了海澜之家的第一家门店。以前干工厂吃过的苦,周建平是一口也不想吃了,甚至还想多喂工厂一点:就不能我负责卖,你负责亏吗?最终还是工厂吃下了一切。而在销售端,海澜之家的模式更有意思:主打一个挂机页游。在直营店之外,海澜之家的加盟模式,是加盟商只允许出钱,承担门店的开店和运营成本。其他的一切,装修、供货、员工培训到职业店长,都由海澜之家一手负责。最后经营利润按比例分成。靠着这套模式,海澜之家获得了大量加盟资金,海量铺开店面,又靠着这笔钱结算供应商的货款,卖不掉还能退货。钱越滚越多,风险越转越小。而最终,这些钱将会用在主线任务上:营销。男人的衣柜,是用钱砸出来的。从21年到24年,海澜之家在营销上怒砸134亿,代言人更是轮着番换,谁红谁火就找谁。而且,海澜之家的野心也变得更大,它更想成为全家的衣柜。从很多年前,海澜就开始布局男装外的生意,有年轻潮牌,有女装,有童装,甚至还有家居家纺。但问题是,从营收占比看,海澜之家练习时长三年半,归来仍是鬼火中年。八成收入都是男装带来的。其他所有品牌加在一起,只有男装的零头还不到。而雪上加霜的是,海澜之家依赖的男性市场,正在因为“中老年化”“土味”“直男”等等标签,逐渐失去年轻人的喜爱。这些年海澜之家的年轻化之路,尝试过街头、运动、国风,但最后的结果就像国潮来袭一样,皮笑肉不笑。在两个马老板的支持下,拿着腾讯投资,搞S2B2C、平台化、做中国的优衣库,结果就是货越压越多,风格却越来越增寿。虽然字里行间都在说年轻,但潮搭却越来越和保温杯配套。打通供应链的极致性价比,并不能意味着商业游戏的通关。海澜之家想要成为全家的衣柜,或许还需要从更深层去理解当下的年轻人到底需要什么,喜欢什么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